認清投資目標 再設定停利停損
【經濟日報╱記者 徐慧君、陳宥臻】
2007.09.06 02:32 am
國內基金投資行為調查出爐,但是究竟該怎麼投資?一般投資人又常遇到什麼樣的盲點呢?專家建議,了解自己期望報酬率、設立投資目標、強化投資認同感,將有助於建立投資組合。
世新大學學務長郭敏華指出,據這次調查顯示,國內基金投資人會停利的比率是57%,會停損的比率則只有22%,被解讀是台灣人投資基金只「停利不停損」。但是,這麼說不盡公平,因為投資基金可分為單筆投資與定期定額投資,單筆投資的性質類似投資股票,成敗關乎停利停損的時機;定期定額則像強迫儲蓄,就比較不會停利停損,而是長期持有。郭敏華建議,投資人停利後不要被眼前的高報酬率矇蔽,必須注意到「框架效應」,也就是要試算年化效益,不要被表象欺騙了。
以張小姐為例,她贖回基金後的報酬率達60%,但總共累計五年的持有時間才達到,這樣看來報酬率並不高。如果以多數台灣基金投資人期望的年報酬率20%來看,持有的基金第二年報酬率應該要有44%,第三年應該有72%,平均下來每年才有20%的報酬率水準。
「投資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德勝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認為,投資人應該要為自己的投資設立目標,例如籌措子女的教育基金、或是存自己的退休金等等。有了目標,投資方向會清楚許多,要不然10%、20%的獲利,對投資人來說都只是數字,投資人很容易受到數字牽引,貪婪、擔心等負面情緒可能出爐。反之,將投資與人生目標連結,然後選擇不同基金做為工具,加強投資認同感,是許慶雲建議的投資方式。
不同年齡族群,適用投資方式也不同。有鑒於近年消費習慣的改變,卡債、現金卡的問題持續成為金融流通上的障礙,因此許慶雲建議年輕投資人,絕對不要負債,並且及早開始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強迫自己儲蓄。
再者,對於已經成家的投資人,許慶雲首先要他們先檢視自己是否有基本的保單保障,假設這個基本需求已經達到,許慶雲建議投資人問問自己,還有沒有什麼人生的重要目標想要完成?買房子、或是出國旅遊,都可以算是長短程目標,投資人可以為目標規劃自己的投資。至於已經退休的投資人,由於收入銳減,許慶雲建議以低風險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
關於投資,知名作家吳淡如自己也很有一套。吳淡如笑著說,自己沒有財金專業背景,介入基金前,除了了解基金績效、持股之外,手續費也是吳淡如很重視的一點。她認為,在市場趨勢不變下,排名前五名的基金績效差距可能不大,這時候手續費就成了決定獲利的重要因素。
「投資就是一場對自己EQ的競賽」,吳淡如表示,由於自己投資屬性較為積極,以往吳淡如都是以單筆操作自身基金。但是歷經近年多次股災,吳淡如體認到降低投資風險的重要性,若是手上有五百萬的資金,吳淡如現在會選擇分五次進場,分批進場降低投資組合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