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肢障女守著失智媽 因為她走不開

肢障女守著失智媽 因為她走不開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2009.05.30 02:41 am

一開始是這樣的:八十六歲的母親出門找不到回家的公車站牌、燒水忘了關瓦斯、燒菜一定焦掉;直到母親幻想的誇張情節才讓李燕驚覺:媽媽失智了。
照顧失智老人不容易,如果照顧者是殘障者,更是艱難。
李燕是小兒麻痺患者,她穿鐵鞋、拄單枴,主持廣播節目,還念研究所。在兄姊各自嫁娶,照顧母親的責任就落在她身上,即使她連彎腰都困難。
童年時的母親極度嚴厲,老來卻成了愛撒嬌的老孩子。每天總要等李燕下了夜班幫母親洗澡。李燕記得,有天實在是累了,記憶退化的媽媽在浴室興奮地講個不停。李燕忍不住催:「可不可以快一點?」
老殘二人組 火氣十足
照顧壓力化成火氣,「好想一巴掌打下去呀。」李燕被自己的念頭嚇呆了:「我一動手,就是家暴了。」李燕說,「我現在可以體會,為什麼媽媽以前常常打我們;動粗是最容易的發洩。」
母女兩人是「老殘二人組」,都能申請居家服務員。但是時數太少了,一天只有兩小時。母親失能愈厲害,她就愈無法負荷。母親站不起來上廁所那天,李燕拄枴杖問老媽:「我們包尿布了好不好?」
現代手足如何分擔照顧老去的父母,是最難的功課。「大家都覺得媽媽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殘障,小時候花家裡最多錢;其實,是因為我殘障,所以我走不開。」念心理研究所的李燕把自己的故事當個案分析。
「很多殘障者都成了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李燕說,像朋友文玲是輪椅族,還有嚴重脊椎側彎,在家照顧八十多歲、癌末的父親。有天父親踢翻尿壺,喊她,她推著輪椅努力爬上床,用抹布擦乾床墊;至於地上的尿漬,她和躺在床上的父親,都沒有能力彎腰清理。
奉養成天職 談錢傷心
父女倆默然對坐,就這樣等著上班的弟弟回家善後。「殘障者好無能啊,文玲說這是她那一刻最深的感受,我完全能明白。」
當母親認不出廁所方向、李燕也扶不動時,她與手足商量,「非請外勞不可了,我撐不下去了。」誰該出錢,卻變成「誰愛不愛媽媽」的親情論戰,這一幕令人難受;她提議手足出錢讓失業、失婚的姊姊照顧母親,哥哥卻質疑:「照顧媽媽是天經地義,怎麼可以拿錢?」姊姊也寧願外出工作,不願面對挑剔、失智的母親。
日夜照護讓李燕心力交瘁。直到印尼籍看護「達咪」來到家裡,李燕感激地說,她和母親都因為達咪過得「比較像樣」。
還會活兩年?竟鬆口氣
去年,李燕失業了,現在的生活和外勞費用都是「吃老本」,她很惶恐。年前,和大姊去算命,相命仙告訴她,媽媽會再活兩年,「我竟然鬆了一大口氣—只要再熬兩年?」這反應說來無情,卻讓她看見自己守著母親的無力與無助。

2009年5月27日

無常

世間的萬物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世間的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千古定律,所以佛教以「無常」這兩個字,來指出這個世間自然的真理。
在佛經中佛陀常常以「人命在呼吸間」,比喻生命的無常,要弟子們正視無常的逼迫性,要把握光陰努力在佛道上精進學習。
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瞬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要懂得時時以「無常」來警愓自己,把握當下的這一瞬間,當成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來珍惜。
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反而可以使我們較坦然的面對人生,因為既然每一個人在世間的結局是同樣的,那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人生的過程中,生命所呈現的意義有多少?
我們給有緣的家人親朋帶來了什麼?我們為這個世間付出了什麼?有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五十歲不到即英年早逝的先生,向師父表示心中的憤怨不平,她為先生不眠不休的為病人服務,卻換來如此下場感到上天的不公,師父問:「妳先生做醫生多久了?」,她說:「二十幾年了。」,師父說:「妳先生這二十幾年過得很有意義,他為這社會挽救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生命,造福廣大的人群,妳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有些人雖然能活到七、八十歲而壽終正寢,然而對社會人群並沒有絲毫貢獻,這樣的人生,綜然多活了二、三十歲,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徒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是以平常心坦然視之的,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成就多少豐功偉業,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成就了多少道業,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一位六十多歲罹患癌症,醫生已宣告不治的老菩薩,他信佛虔誠平常跟隨在師父身邊修行,當他知道這不治的消息時,向師父表示他想利用最後剩下的短暫時間,為來寺院修道的信徒服務,他自忖時日無多,因此無私無我的為常住大眾奉獻他的生命,忘了他的身體,也忘了他的病痛,全心虔誠的與慈悲的佛菩薩相應,然而他卻奇蹟似的活了下來,到八十多歲才往生。
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真理,「無常」不是只有消極的「苦」,「無常」也代表「希望」,因為有無窮的「希望」,所以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因此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要積極努力奮發精進,隨著在世間的不同因緣,給與身邊的人關懷與鼓勵,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願自己求安樂。」
這就是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也就是面對「無常」時生命積極的展現。
引用自http://blog.udn.com/xuan08629/297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