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信破產危機恐燒到明年秋
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
包封次級房貸債務的點子,到底怎麼來的?一點都不新奇,就是來自財務工程的數學模型。複雜且相互佐證的公式群,包封出完美的衍生性商品,卻儼然是共犯結構,一經某個角落的鬆動,立即讓全世界的帳面資產,在十天之內縮水了一五%。美國學界也開始辯論,調查殺人嫌犯的同時,要不要查一查手槍販子?
以紐約大學為首的美國財金學界,現正在界定此次的次級房貸危機。Nouriel Roubini教授說,一九九八年的LTCM事件是流動性風暴,此次是債信破產危機,一件又一件的債信或拖延或破產,會持續到明年第三季,即使如此,還是無法看清最嚴重的損失底層。
不過,知名金融財務公司多很快就算出持有基金的損失。巴克萊全球投資公司說,一個月結算的損失率約七%,澳洲基準資本公司則說,有些投資人十天以來已損失八○%,他們銷售的投資商品都有共同特色:內含複雜、跨洲國界的衍生性商品。如此龐大的差距,讓外行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台大財金系教授陳聖賢表示,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歷史資料可循,全都依賴數學模型計算,金融學術圈裡稱為「風險裡的風險」(risk of risk),不要說現在大家搞不清損失的部位,連當產品要問世時的定價(pricing)都是大學問,歷經損失後,要再定價更是大麻煩。
國內財金學界目前還未對次貸風暴提出回應,陳聖賢說,因為衍生性商品多是歐美先進市場設計,亞洲金融機構的能力不及,甚至分辨商品價值或能否投資的認知亦偏低,反映國內學界和金融機構的進步不夠快。
國際財金學界認為,待及這一波危機稍為平息後,將會陸續整理出許多研究議題,包括總體經濟與債信風險、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企業財務槓桿極限與關聯,以及債信危機後的解決方法、法規釐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