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理財》搶買下架前基金 須注意績效
【經濟日報╱記者 張瀞文】
2007.05.30 01:52 am
台灣人愈來愈有理財觀念,最近有不少檔共同基金熱賣,甚至停賣。其實熱門基金買不到,沒關係,還有其他同型基金可以選擇。
共同基金投資門檻低,投資範圍大,成為不少人的理財工具。近年來,全球股市持續多頭行情,更讓投資基金成為顯學。不過,也因為國內投資人太熱情,多檔基金因此停賣。
基金在台灣停賣,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基金規模太大,基金公司決定全球各地都停賣;有的基金是因為台灣法規因素而在台灣消失;有的基金則是因為台灣投資人的投資習性特別,基金公司決定不讓台灣投資人買進。
去年以來,在台灣停賣的基金已有25檔,有的是熱賣造成停售,有的則是宣布停售後造成熱賣。如果是因為國內法規限制而停賣,更幾乎是熱賣的保證。
因為台灣法規而下架的基金,最多的就是基金中大陸持股比重的限制。依台灣規定,基金持有中國大陸股票比率不得超過0.4%,持有港、澳紅籌股則不得超過10%。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前景看好。很多基金持有的大陸或紅籌股比重雖然還沒有到台灣規定上限,但為了靈活操作,只好撤出台灣市場。三年多以來,已有20多檔基金因為這項限制而在台灣停賣。
不過,這些已經停賣的基金報酬率不見得每檔都很強,有的報酬率甚至比不上在台灣還可以買到的基金。在考慮買這些快停賣的基金時,最好先了解一下基金績效及風險,才能挑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基金。
此外,這些因大陸股票比重而停賣的基金,大都是亞洲基金或新興市場基金。如果投資人每檔都去買,投資組合中亞洲的比重就會過高,一旦亞洲市場大幅波動,投資人的資產就可能縮水。
如果投資人搶在熱賣時進場,還有另外一個風險,就是很容易套在高點。因此,投資人如果真要搶停賣的基金,但又怕套在高點,最好用定期定額方式,不要單筆搶進。最近還有一些產業型基金或區域型基金太熱門,結果因為額度不夠而停售。這些基金雖然不錯,但投資人不必非搶到不可,原因是市場上還有一些同類型的基金,績效並不差,但因沒有大做廣告或其他因素,造成知名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