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前要先弄懂的行話
‧普羅財經陳若雲 2007/09/19
投資人在管理你的基金投資之前,必須先弄懂至少基金DM上會出現的行話,以及幾個看了也要懂才能簡單判讀趨勢的經濟數據,你才能在基本的了解下揭開你的基金投資管理序幕。
前言:因為是從基金行銷角度拆解基金投資,所以聊過了通路(Place)、聊過了價格(Price)和促銷(Promotion)之後,接下來的專欄內容我要聊的是產品(Product)。不過在聊產品之前,投資人必須先弄懂一些基金行銷的行話,以及基金廣告(DM)上最容易引用的經濟數據意義,才能夠降低個人閱讀基金相關宣傳資料的障礙,同時提高個人對基金行銷話術的判斷力,掌握基金公司商業運作之外該基金真正的投資價值和投資機會。
一位好朋友離開原來第一大品牌的理財雜誌跟隨小老闆出去創業,這本雜誌幾乎是基金投資人的聖經,所以新雜誌要如何延續團隊和品牌既有的優勢,同時又能做出差異化的市場定位以避免和原雜誌正面衝突,相信我的朋友為此耗盡腦汁。
最後他們得到的兩個結論是:從創造財富進展到財富管理,從個人理財升級到家庭理財!
網路上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深得我心:「投資理財不只是經營收益,而是在管理風險。」同樣的,基金投資不只是看報酬率並且投資賺錢而已,而是如何利用先前重覆提及的資產配置長期投資並且管理你的基金,進而讓你的財富在安全的範圍內持續增值,這是我之前不斷強調的觀念,也是普羅財經一直在努力推廣的財富管理理念。
基於財富管理,所以投資人買基金不只是轉個帳下個單的簡單動作而已,而是如前些篇專欄內容所述,從一開始的資訊搜集到自我需求定位,進而確認個人甚至家庭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就成為每位投資人重要的投資管理過程。
要管理就有專業,有專業就會出現「行話」,因此投資人在管理你的基金投資之前,必須先弄懂至少基金DM上會出現的行話,以及幾個看了也要懂才能簡單判讀趨勢的經濟數據,你才能在基本的了解下揭開你的基金投資管理序幕。
以下是投資人應該要弄懂的行話,而筆者試著以「完全不專業」的文字和方法去詮釋和說明:
1. 受益憑證:買股票營業員會給你股票(不過除了買未上市股,否則集中市場的股票因為交易後直接存進集保帳戶,所以一般投資人都看不到股票),買基金銀行或基金公司要交給你的那張證明就叫做受益憑證,不過如同股票交易,在電子化的效率交易程序和管理下,投資人買了基金後已經幾乎看不到所謂的受益憑證,而是直接在電腦或對帳單上看到基金投資的相關數字和資訊而已。
2. 受益人:持有基金受益憑證的投資人就叫做受益人,換言之就是買了基金的投資人。
3. 基金規模V.S發行額度及募集額度:基金規模指的是整體基金募集到的總金額,專業術語叫做資產管理規模,又稱之為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隨著投資人的加碼申購或減碼贖回,或者是基金投資的獲利或虧損,個別基金規模會隨之增減,由於基金公司主要的收入來自於管理費,而管理費正是以基金規模為主要計算依據,也因此基金規模就成投資人判斷基金公司績效及獲利,同時也是觀察投資人個人投資績效及獲利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
至於發行額度,則是指基金公司要募集基金時的"基金規模預期目標值",但最後募集到的基金規模,亦即募集額度,才是實際上基金成立時的基金規模。比方說某檔基金發行額度是100億,但實際上只募集到50億,那麼募集額度就是50億,基金成立時的基金規模也只有50億。
一般來說基金公司的發行額度往往代表了這家基金公司對市場的預期,也代表了基金公司的企圖心,而募集額度則代表了這家基金公司的實力,以及市場上投資人對該公司品牌及產品經營能力的信任程度。因此筆者個人建議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儘量選擇名實相符的基金公司,亦即發行額度和募集額度落差不會太大,甚至募集額度大過發行額度,事後要追加額度的基金公司或基金產品。
不過要提醒投資人的是,有些時候追加募集的效果是因為業者行銷做的太成功,行銷話術太打動人心,而非投資人對該基金公司的信任或產品的真正認同,因此投資人在下手前宜多項因素考慮比較,而不要單以基金規模為唯一的判斷和下單購買依據。
4. 基金投資標的V.S基金持股明細/比重:前者指的是該檔基金投資的金融商品是股票、債券、或其它標的;後者則是針對股票型基金,指其投資個股的名稱、相關資訊及投資比重。
5. 基金成立日V.S基金募集/承銷期間V.S基金閉鎖期/買回開始日基金募集完成當天即為基金成立日,但實際進場交易的時間則只需在閉鎖期內完成即可。所謂的閉鎖期指的是開放型基金(可隨時交易而不像封閉型基金須透過集中市場撮合交易)在成立之後有一段時間投資人不得進行贖回及申購,閉鎖期開放當天有人稱之為買回開始日。
一般來說基金公司在拿到主管機關的核准函後會開始進行宣傳,正式開始募集/承銷期間投資人始能在銀行、基金公司或券商等通路購買到該檔基金,並享有相關手續費的折扣。
6. 基金經理人V.S海外顧問公司基金的操盤人,決定如何管理基金,並且投資那些標的並完成資產配置和相關避險的人就是基金經理人,不過許多海外基金(國內投資募集投資海外標的的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只是掛名接受採訪或宣傳曝光的經理人而非該基金實際的操盤手,該基金的實際操盤手往往是該檔基金合作的海外顧問公司的團隊或個別經理人。
7. 保管銀行V.S銷售銀行保管銀行指的是基金募集完成後,保管基金的銀行;銷售銀行則是該基金在募集期間上架銷售的銀行;一般來說保管銀行通常是主力銷售銀行,有時候保管銀行承諾銷售的額度較高,也因此和基金公司議價的能力較強,相對的投資人在保管銀行能談到的籌碼也較高。
8. 管/經理費V.S申購/贖回手續費V.S保管費管/經理費通常是基金公司在賺的,只要你的基金不贖回,基金公司就可以按管/經理費率乘上你投資的基金規模賺取獲利,不過近來因為銷售通路強勢,加上台灣人喜歡短線操作基金,常常新基金閉鎖期一過投資人就贖回以致基金規模大幅縮水,基金公司很難有效率的操作建立績效並擴增基金規模進而賺取管理費,因此許多基金如果一開始無法募集到一定的規模經濟量,單靠管理費來支付基金募集期間的行銷預算和管理成本後,最後往往沒有賺錢還會出現虧損的現象。
申購及贖回手續費則是銷售通路主要的獲利來源,目前市場上的氛圍是基金公司通常會把申購手續費全數退回給銷售銀行及通路,也因此投資人到銀行通路購買基金時,手續費就成為基金銷售價格戰最好用也最常用的招數之一。
保管費則主要是保管銀行的獲利來源,換言之,一檔基金的保管銀行,其獲利通常來自於基金的保管費及手續費。
9. 最低申贖額度一檔基金發行時投資人申購的最低額度,目前市場上大部份基金的單筆最低申購額度多為一萬元上下,不過日前某投信引進一檔歷史績效甚佳的海外基金,其最低申購額度上百萬卻銷售一空,成為基金行銷上一個極為成功的案例。
10. 計價幣別指的是該基金計算價值的單位幣別,一般來說國內投信募集的國內基金計價幣別一定是台幣;國內投信募集投資海外標的的基金或國外基金公司發行的境外基金,則多以美元或歐美計價,少部份區域或單一國家型基金才會以特殊幣別計價,如新加坡基金以新幣計價。
一般來說投資人在做基金投資,尤其是海外基金或境外基金投資時一定要注意計價幣別,因為這會關係到你贖回時的實質獲利,除了基金投資本身的績效獲利外,還包括計價幣別的匯率獲利或虧損的風險。
11. 淨值一檔基金實際的投資績效,亦即基金規模除以受益憑證單位數,類似於一間公司的(股票投資)淨值是股東權益(公司資本額及累計盈虧)除以股數。許多投資人投資基金都以淨值為考量基礎,但筆者個人則建議同時參酌累計報酬率而不要只以淨值為唯一的考量,這就好比高價股雖然貴卻更會漲是一樣的道理,有些淨值高的基金雖然購買的價格相對偏高,卻也代表它過去的績效經過市場漲跌的考驗,同時它未來的獲利能力也具有相對的潛力,這也是先前我跟投資人提過,要破除只申購10元面額新基金的迷思論點相同。
12. 收益分配V.S固定配息基金的投資賺錢了進而分配給受益人,即是所謂的收益分配;其中部份基金因為投資標的的可控制或可預測性,因而得以固定將收益配發給受益人,猶如銀行定存配息一般,因而稱之為固定配息。
上述的12項行話通常都會出現在基金的廣告或相關資料上,是投資人投資基金要看懂資訊的入門和基礎,下次專欄內容則會和投資人分享判讀市場資訊必懂的經濟數據,之後筆者就會針對各種類型的基金之報酬、風險(含流動性、安全性)、投資時間長短等做資產配置定位的參考,同時會整理該類型基金最常見的行銷話術和普羅嚴選提供投資人參考,讓投資人更容易看懂基金投資資訊,做出最適合自己理財需求的投資判斷,而不是盲目的跟著市場上基金銷售的行銷話術起舞。
這是一篇很適和初學基金投資人的必備知識所以轉載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