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指數全倒,政府必須警惕
【工商社論】
日前,國內幾個學術研究機構不約而同發表了對未來台灣消費信心的調查結果。首先是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今年十一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六十三.三點,是近六年來的最低點。同一天,政大教授負責調查,由國土規畫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公布的房價綜合信心指數也降到八十八分,係五年前開始這項調查以來的最低點,甚至比SARS期間還要低。又在同一天,台灣經濟研究院公布對台灣製造業者對未來景氣看法的調查結果,也發現國內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法同樣下跌,而且跌幅是四年來單月最大。
然而,吊詭的是,就在同一兩天內,幾個政府部門發布了幾個「好消息」。首先是主計處把今年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值拉升到百分之五.四六,這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對台灣經濟成長率估計中唯一超過百分之五者,政府對經濟看多心態明顯。其次,經建會又公布十月景氣指標是代表熱絡的黃紅燈。最後,行政院公布去年台灣高低所得家庭倍數下降為六.○一倍,也是六年來的新低。
為何政府部門所公布的數據與對經濟的看法,與學術界及一般平民老百姓的看法出現很大不同?如此南轅北轍,應該相信何方?是否其中存有認知失調?或者,還有其他的「陰謀」?
在探討政府部門與學術界看法不同之前,國人可以參考就在同樣這幾天,報紙也刊登了兩則有關美國經濟的新聞。其一是,美國剛結束對全國第三季房價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房價比前一季下跌百分之四.五,這是美國二十一年以來單季最大跌幅。另一則新聞是,十一月美國最新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八十七.三,不但比上一個月大跌,而且也是兩年來新低。從美國的數據,很明顯可以看到房地產價格與消費者信心之間的關係。
須知,不動產市場的萎縮會對民間消費產生兩種不利效果,一個是如果房價下跌,會使民眾的財富縮水,大眾消費信心下降、消費意願降低,從而使得經濟萎縮。另一方面,當房地產交易增加時,人們在購屋後都會花不少錢在裝潢上面,這些消費也會直接刺激國內的消費;反之,當不動產交易減少,住宅相關的支出也會減少,並導至國內消費全面減少。所以不動產業者很常常說,不動產是火車頭產業。因此,當國內人民一般消費信心指數大跌,同時不動產信心指數也大跌時,就代表民眾未來的消費很有可能會大幅縮水。而民間消費又占國民所得很大一部分,所以當民間消費無法成長時,如何期待未來台灣經濟景氣呢?通常這代表學術界看法。
政府所公布的數據又該如何看待呢?基本上,我們不懷疑或猜測政府部門故意在統計數據上動手腳,但在解讀其所代表的意義時,卻必須十分小心。首先,主計處把今年經濟成長率的估計值遽然拉高許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第三季出口大幅成長。然而,台經院所公布廠商對明年的看法已經很明顯的趨於保守,也就是說從今年第四季開始,出口成長率將會趨緩,因此主計處對未來的估計目標可能很難達成。至於經建會所公布的黃紅燈號,也是在經過整個修改燈號分數計算標準之後的結果,因此顯示的景氣熱絡,其實與修改前所代表的景氣熱絡意義根本不能相提並論。至於說,貧富所得倍數下降至六年來新低,即使是民進黨執政以來的最低,但借重社會福利矯正的比例很高,何況即使大幅改善,但結果仍然高於執政前的任何一個時候,也就是說,從民進黨執政七年多的過程來看,表面上是有進步,但與以往比較,所得分配惡化仍然超過以前,實在稱不上進步。
基於關心台灣,愛護台灣,期待台灣經濟改善、成長的立場,我們當然不願意唱衰台灣的經濟,但政府部門要決定正確、妥適的經濟政策前,必須先對經濟現況有一個起碼瞭解,而統計調查與統計數據的功能就在反應實際現象。如果政府部門不願面對真象,只知報喜不報憂,甚至利用計算程序或公式混淆視聽,民眾又如何相信政府能夠做出正確經濟政策,並有效解決台灣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