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腎臟病常見的迷思

腎臟病常見的迷思
2007/10/22
【聯合報╱記者許峻彬/報導】
一般民眾常以為腎臟病有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杰樑表示,其實腎臟病早期都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臉色蒼白、身體虛弱、惡心、嘔吐等症狀時,都已進入腎臟病末期。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指出,引發腎臟病的原因有糖尿病、紅斑性狼瘡、接觸重金屬、長期濫服西藥止痛藥或偏方、腎結石、痛風、返流性腎炎等。
江守山表示,腎臟病依照腎功能被破壞的程度分為5期:第1期腎臟腎絲球的過濾能力為每分鐘大於90毫升,與正常人相同,但已經合併有蛋白尿或血尿。第2期過濾能力降低到每分鐘60到90毫升。第3期降低到30到60毫升。第4期降低到30毫升以下。第5期則是洗腎病人的狀態。
如果病人被醫師診斷為第3、4期,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仍可減少必須終身洗腎的機會。
林杰樑指出,早期腎臟病雖然沒有症狀,但可透過定期檢查尿液、抽血來確定腎功能是否正常。腎臟病只要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療的,也可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而必須洗腎的悲劇。
林杰樑表示,台灣有不少人罹患痛風性的腎臟病,這些人本來有痛風,但卻忽略按時服藥控制造成痛風的尿酸,以致血中尿酸經常超過10,或每個月有超過一次的痛風發作,尿酸結晶破壞腎臟,因為疼痛長期吃消炎止痛藥,對腎臟又造成二度傷害,最後步入尿毒症的洗腎命運。
江守山指出,糖尿病引發的尿毒症是台灣洗腎病人數目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人應該嚴格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總膽固醇應小於180,同時可以藥物減低腎絲球的壓力,好好控制糖尿病,可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三年半。
林杰樑也表示,糖尿病人三個就有一個會洗腎,糖尿病人應該每半年到一年檢查肌肝酸清除率,正常人是100到120分,可是糖尿病人腎臟病初期腎臟會變大,分數反而高達150分。同時,也應定期檢查微小白蛋白尿,如果發現超過30毫克,就應好好治療,早期透過檢查發現糖尿病腎病變,都可早期治療,避免洗腎,一旦檢查發現尿蛋白每天超過0.5公克,大概就很難避免進入洗腎。
林杰樑指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高血壓,也應該注意可能是腎臟病造成的,腎臟病人的血壓收縮壓應該嚴格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也能避免因尿毒症而洗腎,一般人的標準是130毫米汞柱。
腎臟病常見的迷思
1.腎臟病一定會有尿液起泡、腰痠等症狀?
錯。不一定,尿液起泡一定要檢查有無腎臟病,但有些腎臟病不見得有尿液起泡、腰痠等症狀。
2.有尿,就表示沒有尿毒症?
錯。尿毒症的洗腎病人仍有尿,但卻無法把尿毒解出體外。
3.沒有水腫,就表示沒有腎臟病?
錯。尿蛋白很多,才會引發身體水腫。
4.因為高血壓等疾病得吃降血壓藥、類固醇、降血糖藥,會更早洗腎?
錯。在醫師處方監控下,按時服用降血壓藥、類固醇、降血糖藥,才能避免原有的這些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尿毒症,造成必須洗腎。
資料來源/林杰樑醫師、江守山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