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0日

何以儲蓄率及超額儲蓄愈來愈高?

何以儲蓄率及超額儲蓄愈來愈高?【工商社論】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的預測報告,今年國民儲蓄毛額達新台幣三.七兆元,儲蓄率上升至二八.九%,若減去今年國內投資毛額二.七兆元,超額儲蓄高達一兆元,超額儲蓄率八.一三%;預估明年國民儲蓄毛額高達四兆元,儲蓄率直逼三○%,創下十九年新高;超額儲蓄率也將升至八.九四%,為近十三年次高紀錄。
主計處及經建會解釋,儲蓄率高是因為前兩年卡債風暴的後續影響,以及全球化造成就業不安定感,導致民眾少消費,多儲蓄。而超額儲蓄高,也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企業對外投資多於在國內投資,導致超額儲蓄率不斷攀升。而部分專家學者則指出,人民賺錢不敢消費企業有錢不敢投資,是對未來沒有信心。這些解釋只是部分的原因,與事實真相還有一段距離。
從經濟學原理來分析,總體理論有所謂:「節儉的矛盾」,意指個人若少消費、多儲蓄固然有助增加個人的財富,但是,假若組成一個國家的眾多個人都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反而因為有效需求的減少,導致國民所得降低及儲蓄的減少,結果適得其反。再從超額儲蓄的影響來看,國民儲蓄若被轉用為有生產力的投資,因為儲蓄增加而造成的需求短缺就可以補足,國民所得也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儲蓄增加若只有一部分能轉用為投資,就會形成所謂的超額儲蓄;超額儲蓄愈大,代表一個國家生產出來的貨品及服務銷路不佳,若沒有其他的去處,就會出現存貨增加、工廠倒閉乃至國民所得降低的現象。是以,在一個正常運作的經濟體系裡,不應該存在超額儲蓄持續增加的現象。
我國近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能夠維持在四%左右,不受超額儲蓄的負面影響,主因是貿易順差也就是出超的大幅增加。出超代表一個國家出口商品及勞務大於進口商品及勞務的部分;這個部分愈大,代表一個國家將愈多的寶貴資源提供給外國人使用,而未相對換回可以增益國內經濟的有用商品及勞務。因為出超可以解決超額儲蓄形成的國內需求不足問題,從經濟學的觀點,出超其實就等於超額儲蓄;出超愈大,超額儲蓄也愈大。民進黨執政以來,國內超額儲蓄直線上升,出超也持續擴大,雖然藉此維持差強人意的經濟成長率,但卻是以資源輸出及國民福利的損失作為代價。
何以出超會持續擴大,追根究柢,主因是中央銀行的低匯率政策。央行為民進黨經濟施政不力長期護盤,一直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藉以促進出口及經濟成長;但這也相對造成進口成本的大幅提高,不利於內需產業發展及民間消費的擴大。而國內出口絕大部分是資本及技術密集的資訊科技產品及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上游產品,這些產業創造的就業非常有限,但享受的利益卻非常鉅大,除低匯率大幅提升了出口利潤外,還可以享受高額的免稅及低利貸款。雖然這些受益的出口產業推升經濟成長,但也造成經濟兩極化的發展,所謂「贏者圈」只限於這些出口產業的從業人員及擁有資本技術的企業主及經理人;那些以內需為重心的更多產業及絕大多數的勞工及薪資階層,不僅未能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而且還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及更多的租稅負擔。
過去七年,國內勞工薪資平均每年成長不到二%,扣除物價因素幾乎是負成長,消費能力每下愈況。而國內貧富差距也愈來愈大,據財政部最新統計,台灣申報所得收入前二○%的家庭與後二○%的家庭差距達到十一倍,創下歷年新高紀錄。另據央行統計,台灣銀行十一兆的存款,其中七成為一七○萬大戶所擁有,逾七○○萬小戶平均存款在五○萬元以下;這等貧富差距的擴大,足以說明何以近年儲蓄率不斷增加,但一般民眾的消費能力卻愈來愈差。
另一方面,央行因為長期買進美元抑低新台幣匯率,導致國內資金泛濫及利率長期偏低,結果不但未能增加國內投資,反而讓那些擁有大量閒錢的富商巨賈將資金大量轉移到海外,追逐國內外利差及匯差的套利交易,或購買高報酬的各種證券商品。近年我國海外投資規模愈來愈大,相對於國內投資的冷清及超額儲蓄的不斷升高,實在是最大的諷刺。
以上我們的分析,是不是儲蓄率及超額儲蓄愈來愈高的真相,希望決策者能夠嚴肅對待,並給社會一個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