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醫學、宗教聯手 憂鬱病患 迎向陽光

醫學、宗教聯手 憂鬱病患 迎向陽光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64%民眾在處理憂鬱情緒時,除求助醫師外,也會尋求宗教力量。
 「憂鬱症每次發病時間約半年,且隨著發病次數及頻率愈高,腦細胞會萎縮,甚至衍生早發性痴呆。」台大精神科兼任教授林信男說。
 現代人常為憂鬱症所苦,董氏基金會表示,宗教信仰是國人重要精神支柱,在憂鬱症治療上,醫學與信仰雙管齊下將成為趨勢。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國人在處理明顯憂鬱情緒時,約64%的人除求助專業心理治療師及醫師,同時也會尋求宗教的力量,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在台灣民眾生活中,長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鑑於此,董氏4年前開始與宗教團體合作,在全省各地培訓近2千名宗教服務人員,希望藉此結合宗教與醫學力量,攜手帶領憂鬱症患者迎向陽光。
 ■久病不癒 腦細胞會萎縮
 身兼精神科醫師及台北東門教會長老的林信男表示,一般人只知道精神分裂反覆發病會導致患者功能退化,但影像醫學最新臨床發現,久病不癒的憂鬱症患者腦細胞與常人相較,會呈現明顯萎縮狀態,影響所及,有些人甚至會從最初的假性痴呆惡化為正港的痴呆症。
 當憂鬱症降臨時,透過正統醫療設法控制症狀,進而預防復發是必要的。
 林信男說,研究顯示,憂鬱症第1次發病後2度發病的比例約為50%,第3度、第4度發病的比例更將增為70%及90%以上,且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經行 有助患者集中注意力
 醫療乃有其極限性,林信男舉例,人腦就像一台超級電腦,藥物或可做到「硬體」維修;但在「軟體」部分,亦即促進患者的人際關係、社會互動,則要靠宗教團體的力量。
 一貫道總會理事長李玉柱表示,一貫道講求天人合一,其中的「天」可視為宗教,「人」則是醫學,兩者應相輔相成。
 他建議,一貫道講求「經行」,意即每走1步就念經文上的1個字;憂鬱症患者不妨融會貫通,例如每走1步就自我暗示「我很好」、「我很勇敢」,有助於患者集中注意力,暫時忘卻煩心事。
 慈濟人醫會醫師李嘉富說,證嚴法師曾訓示信眾「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他也曾多次見證罹患憂鬱症甚至癌末的慈濟志工,每天仍神采奕奕地投入環保志業;換言之,只要不執著於自身,身心自能豁然開朗,至少能做到與病痛和平共存。